稻子大變身|精米工場參訪
稻米是華人社會的傳統主食,配合不同的歲時節慶,更會製成各式各樣的米食糕餅點心,
有一句俗話「人是鐵,飯是鋼」,更說明了米飯本身的營養和價值。
稻米收割的季節,在雲林的鄉野間依然可見黃澄澄的稻田搖曳著,那採收後又是如何成為一包包的白米呢?!
這次我們帶著虎尾光復國小的全校師生一起走進斗南農會精米工場裡,來看看稻穀們的變身過程,
讓我們一起來趟食農‧食米教育的活動之旅吧!
| 根據南部科學園區文化遺址挖掘到的稻米化石,大約5000年前,臺灣史前的原住民即以旱作的方式種稻,作為糧食。
1920年代,由日本農業專家磯永吉和末永仁改良培育出適應臺灣氣候的品種「蓬萊米」,
因此,磯永吉和末永仁也有「蓬萊米之父」和「蓬萊米之母」的尊稱喔!
聽著精米工場的小裕廠長講述著臺灣稻米的發展故事,讓孩子們對於臺灣稻米的歷史文化有更深的認同感。
鑑古知今,從日治時期「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殖民政策背景影響之下,
加上農田水利設施的興建,也奠定臺灣農業發展的重要基石。
而濁水溪流域流經雲林西螺,有「嘉南米倉」之稱。
濁水溪灌溉區的農地更擁有豐富的礦物質,也就是俗稱的「黑金土」,
因此用濁水溪水灌溉種植的稻米,就是有名的「濁水米」喔!
接下來斗南農會的小綠老師也帶著大家從米的外型、顏色來認識不同品種的稻米。
▍稻米本身為禾本科植物,一年兩期稻作,分為梗米、秈米,還有糯米。
- 梗米(蓬萊米):圓圓短短,口感Q軟,一般民眾吃的白米。
- 秈米(在來米):細細長長,口感較硬,常被用來做蘿蔔糕、碗粿等。
- 梗糯(圓糯):圓圓短短、白白的(不透明),常被用來做紅龜粿、湯圓等。
- 秈糯(長糯):細細長長、白白的(不透明),常被用來做成油飯、肉粽等。
採收稻穀前,稻子與稻桿要先進行分離喔!
小裕廠長帶著小朋友們走進精米工場裡,來看看裡面住著哪些大機器呢?!
▌稻穀進場
採收稻穀的車子-稻穀倒進卸料口-進入粗糠乾燥區-再送進低溫冷藏(15-18℃保鮮)
▌進行碾米(依照需求量進行碾製)
低溫冷藏的稻穀-礱穀設備(稻穀脫殼)-精米設備(去除胚芽)-色彩選別機(選漂亮的米)-洗米機(去除小顆粒)-包裝
▌稻穀變身
稻穀→糙米→胚芽米→白米
稻穀就像戴全罩式安全帽一樣,把安全帽(稻殼)脫掉變糙米,把頭罩(糠層)拿掉變胚芽米,再把口罩(胚芽)拿掉變白米。
這邊掛著一袋袋都是農夫們送進來碾製的稻穀們,進行留樣檢驗,確保都是符合安全規定的健康白米喔!
檢驗合格才能將白米進行包裝,送到消費者的手中,食品安全把關也是非常重要的!!!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來了一趟精米工場之旅,有沒有對於白米碾製的過程有更多的認識了呢?!
是不是發現要產出一粒粒晶瑩剔透的白米,除了農夫的辛苦耕耘之外,
後續還要進到碾米工廠,經過許多的流程,才能成為大家平常吃到的白米,
小朋友們記得要把碗裡的每一粒米都吃乾淨喔!!!!